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,关系到广大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广大家长的切身利益,是解决家长后顾之忧的重要举措。为妥善解决“放学后孩子去哪儿”问题,平度市以“填补家庭教育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空白”为出发点,坚持“家长自愿、互助共赢,陪伴成长”的原则,课后托管在全市小学全面“开花”,有序推进。
一是试点+全面,高标准推行。根据实际情况,平度市教育和体育局深入50余所学校调研,与1500余名教师家长座谈,充分征求意见建议,制定并印发了《平度市小学课后校内托管工作实施方案》,明确托管时间、服务内容、组织形式、管理制度等。在实验小学、南京路小学、兰底小学等试点成功后,进一步健全完善实施细则,并按照召开动员会、家长申请、学校核准公示、均衡编班等程序有效推行。
二是共性+个性,高水平共育。课后托管不仅是解决“看孩子”的问题,还包括更深层次的素质教育和习惯养成。平度市教育和体育局根据学生及家长意愿,科学指导学校,将课后托管分为了两大形式。部分学校采用周一至周四看护学生完成作业为主,周五托管与十个一工程有效结合,大力开展各种活动,目前已开展各类社团200余个;另一部分学校紧密围绕十个一工程,推行“1+N”模式,“1”指课后作业,“N”包括文化课拓展训练、自主阅读,以及手工、艺术、科普、体育、游戏等兴趣活动,将托管服务与教育活动结合,让孩子的兴趣特长得以发展,好习惯养成得以持续。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,结合各自特长,如武术、剪纸、泥塑等,为孩子上课。探讨拓展校外活动,家委会和老师“手拉手”开展研学、社会课堂活动等,开拓学生眼界思维,锻炼学生能力。
三是学校+村委,高质量服务。平度市兰底小学、古岘小学等乡村小学依托社区和村庄,设立乡村“课后小学堂”,进行免费“课后集中托管”。村委帮助协调学习场所、设施,村干部、家长组成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,学校教师志愿者参与指导,退休教师、民间艺人及大中专学生等也纷纷加入,为小学堂贡献力量。乡村“课后小学堂”严格落实自愿参加申请制度、安全公约签订制度、值班制度等,将“一定一不定”的具体要求(接校车的时间固定,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的时间不定)落实到位,让每一个孩子“高高兴兴地来,安安全全地回家”。
目前,平度市119所小学(含学区小学)已全面开展课后托管工作,受惠学生41397人,占学生总数64.73%;小学教师参加托管工作4482人,占小学教师总数78.43%。平度市以有温度的课后托管为重要载体,有效破解了学生放学“无处可托”、家长“无空可接”的难题,同时让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有效延续,在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的同时,拓展提升综合素质,促进身心健康成长。
青岛新闻广播融媒记者:王振 平度台记者:侯琳琳